
那年春晚,他穿着白色西装,一首《万里长城永不倒》唱得全场沸腾,北方人第一次跟着粤语歌词学“昏睡百年,国人渐已醒”。 可谁能想到,这个被称为“广州刘文正”的顶流歌手,后来竟成了迁坟小组的组长,穿着旧衬衫挨家挨户劝村民挪祖坟? 2012年他因肺癌去世时,身边无妻无子,只有年迈父母送行,甚至直到今天,还有观众以为他在广东某处养老。
吕念祖的童年写满了“穷”字。 8岁从大连搬到广州,他穿着膝盖摞补丁的裤子,被同学笑“东北佬”。 为了省钱,他初中就学会用缝纫机改旧衣,成名后还自嘲:“我补衣服的手艺比裁缝学徒还强。 ”
在话剧团跑龙套时,一场戏挣4毛钱,直到发现音乐茶座驻唱一天能赚30元——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工资。 他硬着头皮去试唱,嗓音沙哑却有力,意外成了“高薪族”。 那时他什么歌都唱,客人点《甜蜜蜜》就唱《甜蜜蜜》,“哪敢挑歌? 能挣钱让家里吃上肉就行”。
1985年春晚的邀请像天上掉馅饼。 当时《霍元甲》需要主题曲推广,吕念祖的豪迈嗓音被选中。 春晚舞台上,他红光满面唱响“万里长城永不倒”,北方甚至掀起粤语学习潮。
但爆红后,商演变成噩梦。 每场演出,主办方只准他唱这一首歌,从北京到广州,台词都不变。 他后来回忆:“唱到第一百场时,觉得自己像台点唱机。 ” 更憋屈的是,很多人误以为他是原唱,实则他翻唱的是叶振棠的版本。 这种“单曲循环”的辉煌,让他开始渴望转型。
1990年,他毅然跳槽到新成立的广州电视台当主持人。 台领导看中他“形象正、人气高”,但跨界并不轻松:第一次访谈节目,嘉宾临时改话题,他急得冷汗直冒。
更惊人的是,2003年他竟接下白云区迁坟小组组长的工作。 广东人忌讳迁坟,他却带着东北人的直爽,蹲在村民家门口唠家常:“先人也想看村里路变宽嘛! ”靠帮人修家电、干农活,硬是啃下这块硬骨头。
当上文化局局长后,他彻底褪去明星光环。 同事调侃:“吕局长开会从不唱高调,说话声小得像蚊子哼。 ”他抽屉里只藏着一盒《万里长城永不倒》磁带,偶尔独自听两耳朵。
吕念祖唯一一段婚姻娶了珠影厂花旦贾梅婴。 两人因戏生情,都是东北人,一见如故。 但婚后各自奔波,贾梅婴常年拍戏,吕念祖全国巡演,聚少离多让感情淡去。 更关键的是,贾梅婴不愿生育影响事业,而吕念祖渴望孩子,最终和平离婚。
离婚后他再未娶妻,晚年罹患肺癌,咳血仍坚持工作。 2012年病逝时,追悼会不到30人,多是同事老友。 老母亲哭诉:“他这一辈子,热闹是舞台上的,回家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。 ”
永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